摘要
本文分析1980年代後期以來,台灣客家文化運動中客家服飾之再製、改良與創新等所遭遇的現象,並思考其可能的出路。論文主體分別分析四種客家服飾的改良策略:(一)以傳統為原型的改良:由於族群身份特徵容易被加以區辨,只能在特定時空如客家餐廳,客家慶典等穿著,不易為一般人接受為日常生活中的實穿性衣服;(二)新象徵符號的建構與運用:由於台灣花布不合於製作客家服飾,桐花布的客家服卻對客家文化的發展有表面化的趨向,也不是理想的模式;(三)拼湊符徵的創新模式:因為抽離了客家族群文化脈絡,雖然有很新的創意但是卻不具客家文化意義;(四)現況省思與跳脫制式形式的重建:在分析各種困難之後,本文認為只有熟稔客家服飾美學與瞭解客家文化的服裝創意專家,才有機會突破象徵形式和族群界線的新客家服飾。
貢獻的翻譯標題 | Hakka Apparels’ Improvement and Innovation in Taiwan’s Hakka Cultural Movement |
---|---|
原文 | ???core.languages.zh_TW??? |
頁(從 - 到) | 1-33 |
頁數 | 33 |
期刊 | 客家研究 |
卷 | 4 |
發行號 | 1 |
出版狀態 | Published - 4月 2011 |
Keywords
- 客家服飾
- 客家文化
- 傳統創新
- 文化重建
- 身份建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