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自行車為戰後臺灣廣義機械業中較早興起的產業,生產過程是由諸多工廠製造零件後,再進入中心工廠裝配。本文以1950年代臺灣自行車產業的中心工廠為例進行企業史的討論,經由對企業的成長與營運之困境進行考察,以釐清進口替代階段生產部門的發展歷程。政府的推動自行車產業政策,創造出中心工廠的生產者,試圖滿足國內的消費者需求。從供給面來看,臺灣進口替代工業化創造出的數項產業,在發展短暫數年間即需面對市場狹小問題。作為中心工廠的數家自行車公司,除要面對國內的市場競爭外,又加上品質無法提升、企業金融渠道不夠順暢和機車產業興起等種種條件,成為企業陷入經營困境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臺灣自行車產業發展初期,中心工廠還需面對地下工廠的競爭。由於中心與地下工廠的品質差異不大,且地下工廠存在價格低廉的優勢,作為市場需求方的消費者,在中心與地下工廠兩者間品質相近時,固然會購買價格較低的地下工廠製品,進而影響到中心工廠的銷路,但政府容許地下工廠的存在,也使得政府扶植中心工廠初期所提供的國內市場保障大打折扣。
原文 | ???core.languages.zh_TW??? |
---|---|
頁(從 - 到) | 205-248 |
頁數 | 44 |
期刊 | 國史館館刊 |
卷 | 66 |
出版狀態 | Published - 12月 20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