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晚近公民參與受到歐洲、美國與新興民主國家的高度關注,學界嘗試建立各種評估參與模式的標準,以檢視其品質與成效。英國在2002-2003年間舉行「基因改造國家?公共辯論」(The GM Nation? Debate),採行多元的公民參與形式,包括:基礎討論工作坊、公開討論會、互動網站與深度焦點團體,針對基因改造科技爭議進行全國性討論,以作為政府在基改科技可能的應用與管制之參考。本文旨在針對公共辯論的參與過程與結果面進行評估,檢視公民參與過程、公共辯論對參與者與政策影響以及不同公民參與模式的成效,呈現此公共辯論的特殊性與侷限性,以作為台灣未來推動公民參與和審議民主的參考。本研究採取文件分析法並輔以深度訪談資料。研究發現基礎討論工作坊、深度焦點團體在過程評估上具較高成效;公開討論會、互動網站在過程評估之成效不理想;公共辯論對參與者具有提升其知識與能力的功效;政治菁英對於公民參與科技決策議題的論述轉變;對實際政策影響有限,卻開啟政府在後續科技決策上,更重視公共審議和參與管道。本文最後主張推動多元公民參與形式、建立「回溯上游參與」(upstream engagement)及強化行政課責機制以促進公共審議之推動。
原文 | ???core.languages.zh_TW??? |
---|---|
頁(從 - 到) | 103-134 |
期刊 | 公共行政學報 |
卷 | 41 |
DOIs | |
出版狀態 | Published - 12月 2011 |
Keywords
- 公民參與
- 審議民主
- 科技決策
- 風險溝通
- 基因改造作物與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