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麻紡織事業的興起與限制(1895-1936)

    研究成果: Article同行評審

    摘要

    臺灣近代化紡織業的出現,是以在地市場連結的黃麻紡織為首,爾後又在一戰景氣熱潮的背景下出現苧麻紡織業。本論文係以產業史的框架出發,探討1937年以前臺灣的黃麻和苧麻紡織業如何受到原料供應、市場競爭的影響,並從宏觀的角度剖析麻紡織為何無法維持-戰時的景氣持續成長,並針對其發展限制進行說明。就黃麻紡織所需的原料來看,農民在選擇稻米和甘蔗等獲利較高的作物種植因素下,黃麻常被排除在外。當島內栽培的黃麻產出不足以供應全島市場時,生產者轉而從海外購入原料,且就本地栽培與進口黃麻間,選擇成本較低的原料進行生產。生產者不論是使用在地或進口原料,均能因本地裝載米糖的黃麻布袋的高度需求背景達到獲利。黃麻紡織原料與國際市場呈現連結的現象,實有別於以往「戰前臺灣的農產加工業是以在地原料進行生產發展」的認識。苧麻紡織工廠因需要品質較高的原料,故部分仰賴從中國提供,所產的苧麻絲則透過帝國的流通網絡,銷售至日本國內與朝鮮。其次,因本地織布業者規模薄弱、過去即存在中國進口的苧麻布,造成苧麻紡織工場幾乎將臺灣市場排除在商業經營外,故臺灣可視為帝國發展苧麻事業加工基地之一環。至於臺灣所栽植的部分苧麻,亦銷售至中國華南,作為當地發展家內工業織造的原料,並將所織造的苧麻布銷售回臺,顯現出當時臺灣與華南間的「原料-商品」之分工關係。以往對殖民地經濟史的研究多強調臺日之間的生產互補與市場連結性,較少關注與日本經濟圈外的連結關係,經由本論文的研究,認為應進一步考慮臺灣與亞洲各地的貿易與市場連結之要素。對殖民地工業化的討論,除了以往研究常提及的技術與生產要素外,仍要關注臺灣與亞洲經濟圈形成的原料供需體系,如何影響本地生產者的原料採用決策,或運用臺灣資源作為周邊地區生產所需之原料。
    貢獻的翻譯標題The Rise and Limitations of Taiwan's Hemp Textile Industry (1895-1936)
    原文???core.languages.zh_TW???
    頁(從 - 到)43-87
    頁數45
    期刊國史館館刊
    發行號60
    出版狀態Published - 1 6月 2019

    Keywords

    • 黃麻
    • 苧麻
    • 臺灣製麻株式會社
    • 臺灣紡織株式會社
    • 日華紡織株式會社

    指紋

    深入研究「臺灣麻紡織事業的興起與限制(1895-1936)」主題。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

    引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