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日治時期由日本海軍籌辦的第六燃料廠高雄廠區,為近現代臺灣石油煉製事業的基礎。1945 年二戰結束後,資源委員會接收海軍第六海軍燃料廠,將其整編進中國石油公司高雄煉油廠。高雄煉油廠從草創至今歷經七十餘年左右的光景,已於 2015 年 10 月底關廠;從經濟功能而論,過去該廠除煉製各項油品外,尚提供早期臺灣石化業上游所需之原料。從能源史的角度觀之,電力與石油業均可視為戰後臺灣經濟的基幹部門。電力事業係作為民生與工業發展所需之動力;石油除作為為交通工具的燃料外,尚為石化業發展的源頭。近年來對能源史的研究以電力事業最為豐碩,1 但關於石油煉製事業所進行的研究仍處於起步階段。
位於臺灣南端的高雄市,兼具工業、海港、軍事、移民城市等特質。從歷史的縱深回顧高雄煉油廠的發展,可說集上述特色於一身。透過對高雄煉油廠的了解,或能作為近代高雄發展特質的一個縮影。稍詳言之,高雄因做為日本國內與南洋的中繼點的區位與港灣優勢,故日本海軍規劃將南洋的原油運往高雄進行煉製而創設。戰後高雄煉油廠設立後,曾做為當時全中國最為重要的石油煉製中心,並將成品油銷往中國大陸。
在廠區的人員流動上,戰前與戰後初期工人多數由臺灣人擔任,但職員構成則充分顯現出移民城市的特質。戰前第六海軍燃料廠係為軍事單位,職員悉數由日本人擔任;戰後在日本人遣返後,由來自中國大陸的外省籍職員填補所遺留之職缺。產業史研究中除了對產業結構與統計資料進行分析外,如何掌握相關史料成為不可迴避之問題。其次,包攝在產業史中的企業史,不僅要關注制度、生產、流通、技術和資金等層面,尚需進一步對經濟活動中的人物進行考察,才得以對特定產業或事業體單
位之營運進行全盤性的了解。本稿嘗試將跳脫傳統經濟史的生產與營運研究,主要對戰前、戰後高雄煉油廠的相關史料與相關回憶錄進行介紹,同時也就資料中具有討論價值的議題進行簡要討論。最後,希望以拋磚引玉的方式,以地域和社會經濟史的觀點提出高雄煉油廠與在地其他生產事業可能的研究途徑。
位於臺灣南端的高雄市,兼具工業、海港、軍事、移民城市等特質。從歷史的縱深回顧高雄煉油廠的發展,可說集上述特色於一身。透過對高雄煉油廠的了解,或能作為近代高雄發展特質的一個縮影。稍詳言之,高雄因做為日本國內與南洋的中繼點的區位與港灣優勢,故日本海軍規劃將南洋的原油運往高雄進行煉製而創設。戰後高雄煉油廠設立後,曾做為當時全中國最為重要的石油煉製中心,並將成品油銷往中國大陸。
在廠區的人員流動上,戰前與戰後初期工人多數由臺灣人擔任,但職員構成則充分顯現出移民城市的特質。戰前第六海軍燃料廠係為軍事單位,職員悉數由日本人擔任;戰後在日本人遣返後,由來自中國大陸的外省籍職員填補所遺留之職缺。產業史研究中除了對產業結構與統計資料進行分析外,如何掌握相關史料成為不可迴避之問題。其次,包攝在產業史中的企業史,不僅要關注制度、生產、流通、技術和資金等層面,尚需進一步對經濟活動中的人物進行考察,才得以對特定產業或事業體單
位之營運進行全盤性的了解。本稿嘗試將跳脫傳統經濟史的生產與營運研究,主要對戰前、戰後高雄煉油廠的相關史料與相關回憶錄進行介紹,同時也就資料中具有討論價值的議題進行簡要討論。最後,希望以拋磚引玉的方式,以地域和社會經濟史的觀點提出高雄煉油廠與在地其他生產事業可能的研究途徑。
原文 | ???core.languages.zh_TW??? |
---|---|
頁(從 - 到) | 152-164 |
頁數 | 13 |
期刊 | 高雄文獻 |
卷 | 5 |
發行號 | 3 |
出版狀態 | Published - 12月 2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