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後臺灣機械公司的接收與早期發展(1945-1953)

    研究成果: Article同行評審

    摘要

    本文就日治時期臺灣機械業規模最大之臺灣鐵工所,於戰後改組為臺灣機械公司的過程予以探討。戰後臺灣機械公司的技術人才主要來自幾個層面,其中,糖業機械設計以日治時期服務於臺灣鐵工所的臺籍員工為主;鐵道機車方面,係藉由日治時期生產窄軌鐵道車輛的經驗,且為了進一步發展銷售至中國大陸的寬軌車輛,因而引進曾任職於中國大陸鐵道單位的外省籍技術人員;造船方面是由熟悉船舶設計的外省籍人員擔任主管,實作工程則仰賴日治時期澎湖馬公海軍工作部所培育之技術者。戰後初期,臺灣機械公司所承接的業務逐漸由單純的機械修繕,轉向較為複雜的機械設計和工程興建。由於公營事業的機械訂造和修繕係臺灣機械公司的主要客戶,使得公司無法像一般工場般僅針對數項商品做專業化的大量生產,極難達到規模經濟。市場銷售方面,產品銷售區域除臺灣內部市場外,並曾將鐵道機車、船舶、機械等銷往中國大陸。1950年代後,臺灣機械公司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生產漁船,才達成專業化生產的目標。
    貢獻的翻譯標題Taking Over and Early Development of Taiwan Machine Manufacturing Corporation (1945-1953)
    原文???core.languages.zh_TW???
    頁(從 - 到)151-182
    期刊臺灣史研究
    17
    發行號3
    出版狀態Published - 9月 2010

    Keywords

    • 臺灣鐵工所
    • 臺灣機械公司
    • 資源委員會
    • 接收
    • 技術傳承

    指紋

    深入研究「戰後臺灣機械公司的接收與早期發展(1945-1953)」主題。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

    引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