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研究係以戰後初期臺灣造船公司如何繼承日治時期的臺灣船渠株式會社,並藉由引進國外技術發展造船業之過程予以考察。1957 年,政府將臺灣造船公司廠房租賃給美國殷格斯公司後,曾一度建造大型油輪;惟因公司虧損而於 1962 年交由經濟部經營管理。1965 年,臺灣造船公司引進日本石川島播磨重工業株式會社的技術後,造船部門的業績得到顯著成長。然而,當時主要零組件多仰賴國外進口,在成本居高不下的情形下,使得造船部門虧損連連。尤有進者,1980 年代後,臺灣造船業雖已具備較為成熟的技術與較高的自製率,卻因政府未能建立對船東有利的購買條件,以致無法取得參與國際造船市場的訂單,導致其成長的中挫。此一發展歷程,充分顯示國家在工業化過程中的關鍵性地位,其政策上的侷限將同時限制產業發展之事實。
原文 | ???core.languages.zh_TW??? |
---|---|
頁(從 - 到) | 131-167 |
期刊 | 臺灣史研究 |
卷 | 16 |
發行號 | 1 |
出版狀態 | Published - 3月 2009 |
Keywords
- 臺灣船渠株式會社
- 資源委員會
- 臺灣造船公司
- 技術移轉
- 公營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