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稿從對外關係的視野關注戰後初期臺灣同時歷經脫離殖民地化與強化中國大陸經濟往來之下,與日本和中國大陸間的經濟關係,瞭解其如何在戰後東亞政經版圖重構與國家權力的介入進行調整。
戰後初期在臺的日本企業著眼於中國方面欠缺人材,希望透過中日合作的技術或資金入股的合資保有本身的利益。最終國民政府並未採行日本企業的意見,對日本在華資產採行收歸國有之政策,但日資企業仍透過各種外交管道欲取回外地資產。至1952年中日和約簽訂後,仍有不少民間資本家向兩岸的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提出歸還日本民間企業資產的請求。
臺灣從日本的殖民地轉為中國的一省後,在未能保有經濟決策的自主性下,對日的正式經貿係於國民政府的體制下運行。在戰後的轉換期間,臺日間的貿易往來則存在「正式」與「非正式」兩條途徑,有限度地互相提供兩地的物資需求。臺日間的非正式走私體系,應可視為去殖民地化所殘存的帝國流通結構,但仍反應出臺日間存在物資供需的互補關係。此一狀態要至1950年臺日貿易重開後,兩地間於戰前建構的商貿網絡才獲得延續。
至於在看待戰後初期臺灣與中國大陸經濟往來中的人流與物流時,或可以超越政治疆域為版圖的思維模式剖析。從事對外貿易的臺灣商人因戰後在對日關係幾近中斷,活動重心多轉往中國大陸;但在此之中,部分臺灣商人係伴在日本對華侵略下進入中國大陸從事商貿活動,憑藉著戰前締建的基礎從事兩岸貿易。
臺灣與中國大陸間資材流動的現象,不僅凸顯出華南地域圈的產業交流存在戰前、戰後之延續,臺灣與中國大陸整體更存在產業發展差異的互補性。亦即,戰後初期臺灣與中國大陸間的對外關係中的產業流動與商業網絡,部分定置在戰前日本對外擴張過程中的人員與資材流動,並非直觀地認定為全新的開始,而是存在戰前日本軍事侵略的延續性。由此可見,欲理解戰後初期臺灣與中國大陸的經濟關係,不應一刀兩斷地以戰後作為全新的起點,需關注戰前臺灣與中國大陸交流是否具有延續色彩。
戰後初期在臺的日本企業著眼於中國方面欠缺人材,希望透過中日合作的技術或資金入股的合資保有本身的利益。最終國民政府並未採行日本企業的意見,對日本在華資產採行收歸國有之政策,但日資企業仍透過各種外交管道欲取回外地資產。至1952年中日和約簽訂後,仍有不少民間資本家向兩岸的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提出歸還日本民間企業資產的請求。
臺灣從日本的殖民地轉為中國的一省後,在未能保有經濟決策的自主性下,對日的正式經貿係於國民政府的體制下運行。在戰後的轉換期間,臺日間的貿易往來則存在「正式」與「非正式」兩條途徑,有限度地互相提供兩地的物資需求。臺日間的非正式走私體系,應可視為去殖民地化所殘存的帝國流通結構,但仍反應出臺日間存在物資供需的互補關係。此一狀態要至1950年臺日貿易重開後,兩地間於戰前建構的商貿網絡才獲得延續。
至於在看待戰後初期臺灣與中國大陸經濟往來中的人流與物流時,或可以超越政治疆域為版圖的思維模式剖析。從事對外貿易的臺灣商人因戰後在對日關係幾近中斷,活動重心多轉往中國大陸;但在此之中,部分臺灣商人係伴在日本對華侵略下進入中國大陸從事商貿活動,憑藉著戰前締建的基礎從事兩岸貿易。
臺灣與中國大陸間資材流動的現象,不僅凸顯出華南地域圈的產業交流存在戰前、戰後之延續,臺灣與中國大陸整體更存在產業發展差異的互補性。亦即,戰後初期臺灣與中國大陸間的對外關係中的產業流動與商業網絡,部分定置在戰前日本對外擴張過程中的人員與資材流動,並非直觀地認定為全新的開始,而是存在戰前日本軍事侵略的延續性。由此可見,欲理解戰後初期臺灣與中國大陸的經濟關係,不應一刀兩斷地以戰後作為全新的起點,需關注戰前臺灣與中國大陸交流是否具有延續色彩。
原文 | ???core.languages.zh_TW??? |
---|---|
頁(從 - 到) | 103-150 |
期刊 | 臺灣文獻 |
卷 | 63 |
發行號 | 3 |
出版狀態 | Published - 9月 2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