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官的格式: 建築媒介、抽象化、與殖民地台北的物流批判

研究成果: Article同行評審

摘要

「抽象化」是後殖民理論與馬克思主義間論爭的關鍵。多數後殖民理論家認為資本的抽象化雖將具體勞動與物件轉化為跨界流動的抽象交換價值,其普世形式卻無法滲透殖民地底層的文化差異。馬派論者則認為所謂的殖民地差異往往是資本在全球流動伴隨生產的形式。為突破此二元思考,本文將日治時期台北城的陶瓷建材與都市網絡視作格式化的抽象體系,既是文化再現的媒介也是支撐資本流動的基礎設施。論文前半透過閱讀台灣總督府營繕課技術文本中的色彩環境論,探討技術官僚以建築色彩作為連結殖民地風土與殖民者記憶的修辭形式。本文後半則以大稻埕陳天來宅的白色磁磚立面為例,解讀殖民地資產階級對殖民色彩論的挪用變造,進而說明建築陶瓷表面如何重構殖民地都市空間的感知與表達形式。文末引介「真實抽象化」的理論框架,將陶瓷色彩視為資本流動中,坐落於標準格式與在地差異間,抽象勞動與具體勞動間的介面,並藉此提供另一可能的殖民批判路徑。
貢獻的翻譯標題Formatted Senses: Abstraction, Architecture Media, and a Logistical Critique of Colonial Taipei
原文???core.languages.zh_TW???
頁(從 - 到)11-46
頁數36
期刊中外文學
48
發行號1
DOIs
出版狀態Published - 31 3月 2019

Keywords

  • 抽象化
  • 資本主義
  • 物流媒介
  • 基礎設施
  • 殖民差異

指紋

深入研究「感官的格式: 建築媒介、抽象化、與殖民地台北的物流批判」主題。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

引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