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以 1960 年政府開放外資為首,至 1972 年日臺斷交為下限,透過對日資 來臺的考察,說明外來資本與本地資本的連結性。 從產業發展與資本積累的觀點來看這段時期的臺灣經濟,許多資本家早於 1950 年代即嘗試發展新興工業,但在技術能力不足的困境下,進而透過導入日資 的方式引進技術與資金,揚棄原有的事業名稱,成為日本海外投資的一環,生產 日本品牌的商品。從家電事業的事例來看,伴隨在臺生產製品數量的增加,再加 上政府自製率的要求,有助於衛星工廠的專業化經營。亦即,當日本資本融入本 地經濟之運作後,帶動臺灣的產業升級與促使資本家經營型態改變。 以往常強調戰後臺灣以出口為導向的經濟成長,中小企業扮演著相當重要的 角色,較少著墨外資的貢獻。不論是臺日兩方合資的企業,或是與日本技術合作 的本地企業中,從廠房建置時所需的資本財與原料,乃至商品的國際流通所具備 的銷售網絡,在一定程度上有賴日資的支援。 1970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提出的對日四原則,曾一度造成部 分日資撤退,然臺灣政府的經濟決策單位與外交系統並未採行激烈的經濟制裁作 為反擊,而是在短暫抵制後即以柔軟的務實經濟持續發展對日經濟。探究原因, 為當時臺灣公營事業的設備更新,還有民間部分產業的原料與技術均高度仰賴日 本,無法斷絕對日經濟交流,顯現出當時臺日間政經往來呈現經濟優先的態勢。
原文 | ???core.languages.zh_TW??? |
---|---|
頁(從 - 到) | 97-141 |
頁數 | 44 |
期刊 | 臺灣史研究 |
卷 | 26 |
發行號 | 4 |
出版狀態 | Published - 12月 20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