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tract
本論文主要的目的是想要理解潘皇龍《第二號弦樂四重奏》(Zweites Streichquartett, 1977)的風格、作曲手法與理念,以及釐清它與西方現代音樂風格上的關係。潘皇龍於1977年在德國漢諾威(Hannover)創作他的《第二號弦樂四重奏》,此曲創作正值他在漢諾威音樂院追隨德國當代音樂泰斗拉亨曼(Helmut Lachenmann)學習作曲。它深受拉亨曼音樂創作手法及理念啟發,尤其是他的「器樂具象音樂」(musique concrète instrumentale)的創作理念及其相關連的對現代音樂音響的結構概念。此曲在創作手法上非常的前衛,運用的音響素材非常的新穎,充滿陌生化與噪音音響,所以在風格與創作技法上它是屬於台灣最前衛的音樂創作之一。
爲了深入理解潘皇龍這首作品的創作手法與理念,以及它與西方現代音樂的關係,本論文首先扼要的介紹拉亨曼的「器樂具象音樂」的理念、他對西方現代音樂音響典型的分類系統,以及與其相關連的音樂結構概念及思考。這些拉亨曼音樂創作的中心理念對潘皇龍有很深遠的影響,成爲他日後創作的重要基礎。除此之外,魏本(Anton Webern)的音樂結構及音響材料概念對此曲也有重大的啟發。因此本論文接著也會說明此曲與魏本音樂理念之關係。最後透過深入的對這首作品的細部分析,進一步理解它的形式與結構,以及潘皇龍精鍊的設計安排音響材料之內在邏輯性。透過如此的分析,使我們可以更清楚的理解此曲是如何受到西方現代音樂的啟發,也讓我們對潘皇龍這首作品的風格及其獨特性,有更深入的認識。
爲了深入理解潘皇龍這首作品的創作手法與理念,以及它與西方現代音樂的關係,本論文首先扼要的介紹拉亨曼的「器樂具象音樂」的理念、他對西方現代音樂音響典型的分類系統,以及與其相關連的音樂結構概念及思考。這些拉亨曼音樂創作的中心理念對潘皇龍有很深遠的影響,成爲他日後創作的重要基礎。除此之外,魏本(Anton Webern)的音樂結構及音響材料概念對此曲也有重大的啟發。因此本論文接著也會說明此曲與魏本音樂理念之關係。最後透過深入的對這首作品的細部分析,進一步理解它的形式與結構,以及潘皇龍精鍊的設計安排音響材料之內在邏輯性。透過如此的分析,使我們可以更清楚的理解此曲是如何受到西方現代音樂的啟發,也讓我們對潘皇龍這首作品的風格及其獨特性,有更深入的認識。
Original language | Chinese (Traditional) |
---|---|
Pages (from-to) | 25-50 |
Number of pages | 26 |
Journal | 關渡音樂學刊 |
Volume | 5 |
DOIs | |
State | Published - Dec 2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