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tract
如果說思想史研究方法論中有「內史」與「外史」之分,本書則嘗試將兩者結合起來,在其交錯接榫處觀察王學思想與社會的問題,所以選擇從社會史的角度處理明代王學的發展,試圖勾勒王學學者的社會事業,並論證這些社會事業與他們的思想主張有何關係。主要討問的問題有三:明代王守仁學術如何草根化;王學學者的社會事業;以及王學學者的社會工作如何幫助他們建立在地方上的權威,有利其思想學說之傳播。此外,本書也特別觀察當時地方上小讀書人轉向王學的思想抉擇。
本書主要以江西吉安府吉水、安福兩縣為中心展開討論,藉著對兩縣的觀察比較王學發展方向的異同,以及王學如何在兩地成功草根化的過程。草根化運動牽涉到的是一門學術如何在地發展紮根並不斷流傳再生的過程,在吉水、安福這兩個功名科第甚盛、世家大族群聚的縣份,當地王學學者透過與地方家族合作的方式展開其草根化運動,因此本書以較多篇幅討論王學學者與地方家族的互動關係,包括學術如何在地發展、學術群體的地方動員能力,以及王學學者如何經營與地方鄉里的關係等。
在王學學者主導下所成就的許多社會事業,則有助於建立其在地的權威,一些王學學者更有被視為聖人的傾向。值得注意的是,從嘉靖到萬曆一百年間在吉水、安福兩縣持續進行的賦役改革,當地王學學者正是成就此事的幕後功臣。吉安王學與地方家族之間合作共生的關係與方式,可說在很大程度上實現了宋明兩代理學家「化鄉」的理想。
本書主要以江西吉安府吉水、安福兩縣為中心展開討論,藉著對兩縣的觀察比較王學發展方向的異同,以及王學如何在兩地成功草根化的過程。草根化運動牽涉到的是一門學術如何在地發展紮根並不斷流傳再生的過程,在吉水、安福這兩個功名科第甚盛、世家大族群聚的縣份,當地王學學者透過與地方家族合作的方式展開其草根化運動,因此本書以較多篇幅討論王學學者與地方家族的互動關係,包括學術如何在地發展、學術群體的地方動員能力,以及王學學者如何經營與地方鄉里的關係等。
在王學學者主導下所成就的許多社會事業,則有助於建立其在地的權威,一些王學學者更有被視為聖人的傾向。值得注意的是,從嘉靖到萬曆一百年間在吉水、安福兩縣持續進行的賦役改革,當地王學學者正是成就此事的幕後功臣。吉安王學與地方家族之間合作共生的關係與方式,可說在很大程度上實現了宋明兩代理學家「化鄉」的理想。
Original language | Chinese (Traditional) |
---|---|
Publisher |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
Number of pages | 511 |
ISBN (Print) | 16828461 |
State | Published - Oct 2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