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戲劇的新方向—客家歌舞劇《福春嫁女》

Research output: Chapter in Book/Report/Conference proceedingChapterpeer-review

Abstract

台灣客家戲劇,從客家三腳採茶戲,演變到客家改良戲、客家大戲、進而到客家歌舞劇,反應表演藝術在現代化的過程中,西化與全球化的影響下,尋求創新賦予表演的新的文化創造性。2007年10月在國家劇院表演的第一部客家歌舞劇《福春嫁女》,改編自莎士比亞的《馴悍記》,發展出客家戲劇的新型態。本文將以新竹與高雄美濃客家人文景觀為題材背景的客家歌舞劇《福春嫁女》為主要研究議題,探討客家戲劇表演的新方向,在劇場研究的新方向之理論援引,將以德國戲劇家莉特(Erika Fischer-Lichte)(在交叉路口的劇場研究〉(Quo Vadis? Theatre Studies at the Crossroads)所指出的「劇場研究可有三個面向—文化研究、媒體研究與藝術研究」來檢視之。並參考美國戲劇教授謝喜納(Richard Schechner)所編輯的《表演研究》(Performance Studies)一書中所包含的各家相關戲劇表演理論,來檢視劇場表現方式在媒體、文化、藝術與表演上的再現(representation)再戲劇化(retheatricalization)。探討在文化政策下由台灣客家委員會所贊助,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與舞蹈系製作,特邀香港導演蔣維國跨海來台執導的這個大製作大成本的第一齣客家歌舞劇《福春嫁女》中,如何改編或挪用莎士比亞的名著《馴駻記》(The Taming of the Shrew),以客家婦女成為「他者」(the Other)的角度,來重新詮釋客家文化的展現。改編劇中突出本土化的新竹人文景象,例如舞台佈景設計為客家建築圓樓土樓、門聯等的特定客家歷史背景含義。以性別研究來探討《福春嫁女》劇本中,新世代網咖電玩重型機車下的客家男女權力愛情觀。並採用表演研究(Performance Studies)來探討模仿西方百老匯音樂劇之客家歌舞劇,成為可能創新發展的新客家劇種。
Original languageChinese (Traditional)
Title of host publication客家的形成與變遷(下)
Editors英章 莊, 美玲 簡
Place of Publication新竹市
Publisher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
Pages771-818
Number of pages47
ISBN (Print)9789866301162
StatePublished - Dec 2008

Cite this